2024年国庆假期,杭州西湖景区的“数字导游”小杭火了——这个由AI驱动的虚拟人物,能根据游客的年龄、兴趣定制导览路线(如“亲子游”推荐曲院风荷的荷花科普,“文化游”讲解岳王庙的历史故事),还能实时回答“苏堤有多长?”“雷峰塔为什么重建?”等问题。数据显示,使用“数字导游”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3小时延长至5小时,景区二次消费(如文创、餐饮)收入增30%。这场“AI+文旅”的变革,正在重新定义“旅游体验”。
“数字人”导览的“技术密码”
西湖景区的“数字导游”小杭,背后是一套“多模态交互系统”:
语音识别:能听懂20种方言、10种外语(如英语、日语),准确率95%;知识图谱:内置西湖历史文化数据库(含10万条信息,从诗词、传说到植物学知识);情感计算:通过摄像头识别游客的表情(如困惑、兴奋),调整讲解节奏(如游客皱眉时,放慢语速并重复重点)。某游客的体验颇具代表性:“我和父母一起逛西湖,以前靠人工讲解,老人觉得‘太学术’,孩子觉得‘没意思’。现在小杭会根据我们的年龄切换内容——给老人讲‘乾隆下江南的故事’,给孩子讲‘西湖鱼的故事’,全家都听得入迷。”
“AI+文旅”的“价值重构”
“数字导游”的火爆,折射出文旅行业的深层变革:
体验升级:从“观光打卡”到“深度沉浸”——游客不仅能看风景,还能通过AI了解背后的文化脉络(如“三潭印月”与苏轼的诗词关联);效率提升:景区无需大量雇佣导游(西湖景区现有导游仅500人,而“数字导游”可同时服务1000名游客),人力成本降40%;文化传播:AI能精准传递“小众文化”(如西湖边的“茶人文化”“渔耕文化”),吸引更多年轻游客(18-30岁游客占比从35%提升至50%)。未来趋势:“AI+文旅”的“无限可能”
“数字导游”只是“AI+文旅”的起点,更广阔的场景正在展开:
虚拟景区:通过VR技术,游客可在家“云游”故宫、敦煌,甚至“穿越”到古代街市(某平台已推出“元宇宙景区”,用户量超100万);智能推荐:AI根据游客的旅行历史、社交动态,推荐“个性化行程”(如“喜欢摄影的游客,明天早上6点去宝石山看日出”);文化传承:AI复原“消失的技艺”(如宋代点茶、明清家具制作),游客可通过AR设备“亲手体验”(某非遗工坊引入AI后,游客参与度提升50%)。“AI不是替代人类导游,而是‘延伸’人类的服务能力。”西湖景区管委会主任说,“未来的旅游,将是‘科技+文化’的双向奔赴——AI让文化更‘可感’,文化让科技更‘有温度’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