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小满Dd,(https://xueqiu.com/6790490365/253932439)
公元684年,武则天准备清除唐宗室登基,引起各宗室众多不满,天下诸多志士不服,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。
徐敬业起兵后, 犯了方向性错误,被武则天赢得了时间。起先,魏思温建议:“明公以匡复为名,应该率领大军击鼓行进, 直捣洛阳, 这样天下义士都知道明公是志在勤王, 自然四面响应。”薛仲璋反对,主张南取金陵, 说:“金陵有王气, 又有长江天险可凭, 不如先取常、润州, 作为基地。然后北图中原,进无不利, 退有所归, 这才是良策!”魏思温坚持说:“山东豪杰都因为武氏专制,愤愤不平, 听说明公举事,都自蒸麦饭为粮,举锄作兵器, 等待南军北进。不乘这个情势建立大功,反而畏缩,自谋巢穴, 远近闻知, 谁不解体!”但徐敬业采取薛仲璋的意见, 派左长史唐之奇守江都,自率主力南渡长江, 攻占了润州(今江苏镇江)。兵发时, 魏思温对右长史杜求仁说:“兵势合则强,分则弱。敬业不并力渡淮, 收聚山东之众以取洛阳,失败就在眼前了。”等攻破润州, 捉住润州刺史李思文,魏思温提议将李思文斩首示众,可徐敬业因思文是他的叔父,不肯听从, 只将思文改姓武, 关在狱中。魏思温叹说:“不顾大义, 专徇私情, 哪有不失败的,我辈死无葬身之地了!”
随后经过几场战役,徐敬业部大败而逃,又遇部将谋反叛乱被其所杀。
思考:又是一个面临的重要决策,徐敬业讨武,只因存在私心,在大家和小家利益面前,在小义和大义之间没有拿捏准,希求金陵王气,而不听从直捣洛阳的建议,不到两月就以失败而告终。可见做决策时的取舍多么重要,要么不做,要么就要按初心去做,檄文已经写的很明确了,可惜了骆宾王给他写的讨武檄文。我们不敢说听从魏思温的建议就一定能成功,改写历史,但至少应该能持续更长的时间。自古起义的多以失败而告终,原因是多方面的,很复杂。深度分析多以没有大义格局为重,没有专业力量和管理。尤其是前者。